close

連著被好幾篇台灣薪資被低估, 以致人才外流的的商周文章洗版, 最新的是預測文: 台灣那麼努力那麼聰明,卻這麼便宜
雖然我並不完全同意筆者的預測, 但文中幾段的確提到幾個我最近思考的問題。


『因為錯誤的教育政策和人口政策,以及經濟的問題,台灣人在家鄉找不到好的工作,人才大量流失海外,遍布各個行業,從上海的高級管家,到越南的工廠經理。不過台灣人在亞洲的流動勞動力中有很高的評價:「知識水平高,很多是大學生,又便宜又好用。」』這一段話讀起來如此怵目驚心, 可如果從台灣政府近日發佈的政策看來, 似乎對這樣的景況只有推波助瀾的效果。

台灣政府真正需要做的是: 協助製造業把握在近日東亞國際衝突的機會上更積極轉型, 以為本地勞工帶來更好的就業機會。

是的, 不只是"有"就業機會, 而是"更好"的就業機會。

到了文中所設定的2033年, 台灣若還有「製造服務業」和「製造設計業」存活下來, 也不可能是靠只做打樣, 或是所謂成為"小規模試生產基地"來支撐整個產業, 因為我已經可以想像這樣的工業設計的人才在2033年的中國, 已經跟今天中國的中階技術人才一樣满街都是。而在東南亞及非洲日漸取代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地位, 除了有辦法找到內需出路的那些中國工廠, 其它積極轉型求生的中國工廠, 便將立刻成為台灣氣若游絲的製造業之大敵。

我認為台灣面臨這樣的關鍵時刻, 政府應該做的是鼓勵更多人才投入製造業及中小企業, 而非只有電子業。與其挹注資金在補助單一產業, 國家資源不如轉而投入扮演穩定物價的角色, 能夠使台灣工資在沒本錢迅速提高的狀況下, 提升民眾的實質購買力。而製造業在這個存亡之秋, 亦應以全面的垂直整合服務做以提高產品價值, 做factory to retailer這樣直接door to door的生意, 還可以順便救一些(還活著的)代工廠來支援, 產量可大可小的彈性,使服務更週到。台灣製造商要成為產業鏈中的key man, 而不是把全體勞工拉下去埋頭做到死的every man. 一味的降低工質與其他國家削價競爭, 換來的只有做得要死卻還逼死/累死自己本國的勞工。

與黃紹麟看法相同的是, 我也覺得台灣應該積極尋找成為下一個瑞士的策略, 然而, 我卻不認為台灣的工廠完全沒有機會。

台灣不是不能做工廠, 而是思考如何提升工廠的附加價值。 現今不是工業革命時代, 機器取代人力密集作業已然不可逆, 但製造業、工廠卻還反而是最直接可以大量提供基層就業機會的來源, 若台灣連製造業提供的就業機會都失去,就等於直接剝奪弱勢就業機會, 結果就是要面臨的就是極高的社會福利成本來照顧, 當然, 台灣將面對「加重賦稅重創百姓生活」與「犠牲弱勢造成社會問題」的兩難中。一個團體/國家, 永遠都會有弱勢族群, 我認為這是社會生活的必然性, 所以這樣的談法不是源自於要把弱勢推入低層就業的想像,反而是希望透過提供弱勢更好的就業機會以減少社會福利成本。

我們沒有廣大的國土資源與內需市場, 所以中國模式對台灣來說是完全不合身的。

台灣的製造業若可能靠做少量多樣而存活, 應該是以成為精品製造業為目標 (說到這一點, 政府曾大張旗鼓要培植軟實力的事後來沒消沒息, 是預算編好了錢A完了就沒事了嗎?), 而不是著手本外勞薪資脫勾, 以犠牲本勞權益、引進大量外勞來換取重回世界工廠的門票, 更不是是以自由經濟示範區的政策, 為國外資金找門路回流, 創造帳面上的經濟成長,而對民眾的生活沒有實質幫助。就算不論實質助益, 也不論中國因素在我國政治上的作用力,現今政府對於大陸資金、人員往來、技術、貨品的流通更為開放 ,並不代表把台灣推向國際, 反而只將導致台灣淪落為中國的附庸,使人民更成為資本家獲利下的犠牲品。 

2013這個節骨眼, 我們沒有地大物博的資源, 沒有屁股去吃中國經驗的藥, 所以更要動動腦袋如何在大國紛擾不休的此時把握機會為製造業轉型。要自己開山闢路做大哥, 而不是加入中國幫派做小弟。

不知國民黨政府何時才肯認下台灣這個養母, 認清中國領土不屬於中華民國, 認清中國廣大的腹地及資源並不是為台灣所服務, 中國產業發展經驗也不是我們應該借鏡的。否則, 未來台灣不止是勞工要臥軌, 連中高階人才都要一起躺在鐵軌上了。

延伸閱讀:台灣的未來:要做東方的瑞士:開放(作者:黃紹麟2012/12/12)

arrow
arrow

    小南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